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電子信息類專業包括: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信息工程、廣播電視工程、水聲工程、電子封裝技術、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醫學信息工程、電磁場與無線技術、電波傳播與天線、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信工程及管理、應用電子技術教育、人工智能、海洋信息工程共18個專業。
1.1 符合新工科建設的要求
2017年4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規劃了我國高校新的發展走向,特别是對以工科人才培養為主要構成的高校,依據新興産業和新經濟模式對工科人才的需求,深化高校工程教育改革,逐步開展“新工科” 的研究實踐活動。“新”主要體現在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學科專業的新結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分類發展的新體系。高等院校工科人才培養應緻力于培養未來新興産業和新經濟所需的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争力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新工科對高校特别是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方向。既是挑戰,也是電子信息類專業發展的新機遇。因此,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本科電子信息類專業必須積極調整專業結構,使電子信息類專業布局與新興産業接軌,同時加快傳統電子信息類專業轉型升級,特别是在工程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開拓創新。
1.2 結合學校、院系的專業定位和發展
培養創新人才是電子信息類專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根據學校、院系的定位和發展以及學生的定位發展,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制定綜合優化的評價考核機制,提升教師的職業歸屬感和提升空間。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着力提升教師的創新思維,通過教師的科研和教學課題研究成果,帶動學生的創新思維方式;在提升學生的思維方式的同時大力幫助年輕教師提升各種能力,為培養創新型、複合型的電子信息類專業的綜合性人才提供堅強的能量來源。
1.3 系統設計,做到“三進入”
專業課程思政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整體設計、不斷強化、分解實施、持續改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實施在于系統化和規範化。系統化在于制度體系化和工作體系化,規範化在于做到“三進入”,從人才培養方案到課程标準、從課堂教學設計到教學案例,是全面實施的必有途徑。
(1)進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确列入課程思政的培養目标,做好頂層設計,使其具有指導性和約束性,做到有據可循。
(2)進入課程教學大綱。每門課程要制定規範化的教學大綱,明确具體承擔的課程思政内容和達到的教學目标,以及具體的考核評價方法。
(3)進入教案和課堂教學設計。根據課程内容,每位教師在教案中要明确融入課程思政的途徑和方法;根據課程的類别,進行每堂課的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
1.4 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可以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達成度評價進行,也可從學生滿意進行,還可從制度保障、教學文件、課堂觀察等方面進行。
根據學校、院系的定位和發展以及學生的定位發展,從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建設、态度養成“四個維度”,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标可以确定為:
(1)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科學精神、工匠精神、系統觀、團隊合作精神和規矩意識,具備高尚的工程職業道德、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2)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能運用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原理、現代工具和硬件、軟件及系統等專業知識,解決電子信息領域複雜工程問題。
(3)在電子信息工程項目、網絡運營、互聯網服務等實踐中,充分理解工程實施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并遵守職業規範、行業标準和工程倫理。
(4)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具有終身學習和有效溝通能力,能不斷拓展國際化視野,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和職業競争力。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标,将課程思政内容結合課程特點,在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實踐類課程中分解實施,不斷強化。
3.1 科學精神的培養
主要由高等數學、信号與系統、數字信号處理、電磁場與電磁波、信息理論與編碼等課程來完成。
3.2 工匠精神的培養
主要由模拟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信号與系統、自動控制原理、數字圖像處理等課程來完成。
3.3 系統觀的培養
主要由電路分析、信号與系統、高頻電子線路、現代通信原理、軟件無線電技術等課程來完成。
3.4 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
主要由大學物理、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實驗、信号與系統實驗、嵌入式程序設計等課程來完成。
3.5 規矩意識的培養
主要由C語言程序設計、電路分析實驗、MATLAB語言、模拟電子技術實驗、信号與系統、微處理器與接口技術等課程來完成。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