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 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

本科生教育
    課程思政
當前位置: 首頁 >> 本科生教育 >> 課程思政 >> 正文
    課程思政的七大構成要素是什麼?看完你就明白了!
    2023年08月05日 08:18

課程思政的七大構成要素是什麼?看完你就明白了!

課程思政的七大構成要素

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 沈滿洪


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某個環節、某節課程點綴一下的“小菜”。從系統構成角度審視,課程思政至少包括下列七個要素:


一是為人師表的專任教師。學為人師,身正為範。專任教師的師德師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會深刻地影響學生的品行。因此,教師隊伍的建設必須慎之又慎。怎樣才是優秀的教師?絕對不是會演講就是好老師,雖然講好課程需要演講技巧;絕對不是會科研就是好老師,雖然當好教師需要學術支撐;絕對不是長得帥就是好老師,雖然做好老師需要講究儀表。教師的選拔一定是以德為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第三十個教師節前夕考察北京師範大學時所提出的“四有”好老師标準: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四有”标準中,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愛之心等三條均是“德”的标準,隻有“紮實學識”一條屬于“才”的标準。


二是錯落有緻的思政内容。一門完整的課程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型及其故事案例構成。課程思政并不要求每個教學内容都要安排課程思政的内容,而是要善于将課程思政的内容錯落有緻地安排在相關時段。有時是講課開始時結合某個時政内容做一些引導,有時是課堂結束時結合自學環節做一些開導,有時是課堂進行中恰到好處穿插一個感人故事。例如,最後一次課程結束後可以穿插“論考風”的話題:考不到60分是暫時的不合格,考試作弊是一生的污點。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内容,一定不是與“課程”搞“兩張皮”的,而是要有機、巧妙、自然地結合在一起,無形之中使學生受到思政教育。這就要求教師不斷苦練内功。“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善于課程思政的教師必然是善于練功積累的好教師。


三是課堂讨論的評價反饋。課堂讨論是課程思政的重要機會。課堂讨論也是考驗專任教師能力強弱的大舞台。課堂讨論首先要選好讨論題目。題目既不能太大,防止大而無當;又不能太小,小得難以發揮。我給本科生講授《微觀經濟學》課程,往往在課程結束前安排一次“環境保護的經濟學分析”的課堂讨論,屢試屢爽。學生可以結合“經濟人”假設、均衡理論、成本理論、壟斷理論、外部性理論、公共物品理論、“市場失靈”理論、“政府失靈”理論就環境保護問題進行經濟學分析。分析到最後,自然涉及環境保護的責任問題。教師在最終點評時強化一下:環境保護不是某個主體的責任,而是包括政府責任、企業責任、公衆責任在内的各個主體的共同責任。環境保護,人人有責。


四是宜學宜思的教室環境。學習需要特定的環境。自由的學術環境和優美的生态環境是保證師生靈感無限的“兩個條件”。教室是課程教學不可或缺的空間。好的教室環境可以使學生沉浸于知識的海洋,可以使教師發揮得淋漓盡緻。因此,在高教園區建設、新校區建設中一定要事先謀劃好教室的設計方案,精心打磨好教室的内外環境。宜學宜思的教學樓會留下一代學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就構成大學的文化。所以,包括教室在内的教學樓建設千萬不能搞“大躍進”,也不能簡單地定“造價标準”。而要努力使每一間教室都成為一種文化,使每一棟教學樓都成為一座文物。


五是借題發揮的引導延伸。課程思政的安排有時是不經意間完成的。例如,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指出:随着商品消費量的不斷遞增,增加一個單位商品的消費給消費者帶來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例如自然界的新陳代謝就是新細胞不斷替代舊細胞的過程,以保持生命力;社會生活中改革創新就是基于制度的邊際效用下降了所以需要新的制度替代舊的制度。但是,不能據此就認為,求新求異是人的本能,就可以喜新厭舊。這裡涉及經濟學的“小規律”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規律”的關系問題。幾千年的婚姻制度比較證明,一夫一妻制是保持社會穩定的好制度。因此,“小規律”要服從“大規律”。


六是課前課後的點睛插曲。課前課後穿插一些引導性的話題是課程思政的生動表現。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新時代”的概念。在課前就可以安排一個“不負偉大時代”的課程思政内容。以自己的親身體會介紹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一個偉大的時代,說明我們這代人沒有辜負時代期望,完成了時代使命。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的擘畫,未來的30年左右同樣是偉大的時代,我國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完成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現代化強國的曆史使命。靠誰來實現?就是當代大學生。現身說法,一定會把大道理說到學生心坎上,令人心服口服。


七是知行合一的實踐教學。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國近代的屈辱史、一百年的中共黨史、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史都給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實踐教學既是特定學科專業的本身要求,又是思政課程的要求,也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要求,還是課程思政的要求。例如,在帶領研究生、本科生參加新安江流域生态補償機制研究的實地調研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到自主設計、自主建造的新安江水電站建設的創業精神及淳安縣29萬移民、29萬畝農田被淹的大局意識,了解到新安江大壩以上黃山市和淳安縣的200萬人民為了保護千島湖水質所付出的保護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全局意識,了解到浙皖兩省跨界生态補償機制設計和實施促進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創新精神。


總之,課程思政是教師教書育人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教師傳道受業解惑的内在要求。課程思政既需要以情感人,更需要以理服人。這就需要教師長期苦練内功,以達到出神入化的效果。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