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全球大學創新網絡(GUNI)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合作編寫的世界高等教育報告——《面向2030的高等教育新願景》在第三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上發布。報告從八個方面描繪了全球高等教育現狀與趨勢,并對未來10年及以後高等教育機構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勾勒。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世界存在基礎設施、科技和知識鴻溝,而新冠肺炎疫情讓這種包括教育部門在内的不平等加劇。國際大學協會調查發現,疫情期間歐洲國家85%的大學采用了在線教學模式,而非洲國家卻隻有29%的高校使用在線教學。報告分析認為,這種不平等源自結構不平等,并提出當前高等教育向數字學習過渡,不僅需要科技,還應注重為使用者賦能,将人放在第一位。同時,政府、公共和私立合作夥伴應合力縮小數字鴻溝,加強網絡連接和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開發高質量數字學習内容,并幫助教師掌握遠程和混合教學模式。
報告還認為,健康危機與經濟社會危機相伴,改變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比如錄取、培養和就業等。為此,大學和高校應積極制定相應戰略計劃,努力為學生和高校提供經費支持,推動性别平等,并對受教育權這一概念進行升級和拓展。
從終身學習視角培養素養和技能
當前,全球挑戰、科技創新、全球化和經濟社會變革正在影響全球各項工作領域,特别是勞動力市場,要求人類采用新的知識和技能去應對。2021年世界經濟論壇報告顯示,當前人類所獲取的技能和未來10年工作的需求之間存在極大的不匹配。報告認為,我們需要推動勞動者終身學習、再培訓與獲取新技能,甚至做好對職業部門進行改革的準備。
為此,報告特别推薦兩種新技能——橫向技能(Transversal Skills)和技術技能(Technical Skills),并強調個人學習責任。其中,橫向技能包括适應能力和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和與人相處能力。個人學習責任則指賦能學生,使其為自身學習以及職業發展負責。報告認為,應以學生為學習中心,聚焦問題而非答案,強調深度學習和跨學科學習,繼續重視記憶的作用,并采用讓學生參與相關過程的新的評估方法。報告還提出,應超越時空,推動全方位學習和終身學習,鼓勵高等教育機構轉變角色,緩解人才技能培養與就業市場不匹配等情況,主動融入當地生态系統和社會,為實現進步、增長、可持續發展和公平等人類共同目标而努力。
在變化的世界中推動人文主義
報告認為,高等教育機構應關注人文學科,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環境、他人及自己。而且,對于人文學科的理解不應是割裂的,而應在知識生态系統框架内,與科學、技術及其他領域一起通過系統思維進行理解。
報告建議,高等教育應在變化的世界中推動人文主義,并從三個方面培養未來公民。首先,學會融入環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6年發布的報告《教育:财富蘊藏其中》提出學習的“四大支柱”,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但随着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這些支柱概念應進行擴展,如學會共處須超越人類互動範疇,關注環境人文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其次,學會與社區融為一體。高校及相關工作人員應主動服務于社會,借助人文學科将各相關方聯系起來,創造網絡,構建多樣化、全球化社區,聚焦培養未來公民,并注意求同存異。最後,學會開發個人潛能。關注個人及情感的作用,特别是注重藝術、繪畫、文學、音樂等在情感中的中心作用,幫助個人平衡生活并享受生活的過程。
推動研究與創新服務社會變革需要
新冠疫苗研發表明,知識研究和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因素,而此次疫情危機也揭示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意義。在社會、政府和産業協調框架下,高等教育機構在知識研究和創新過程中起到基礎性作用。報告認為,研究和創新須與可持續發展和合作同步進行,與此同時,可持續不應被視為一種需求,而應作為一種增長的機遇,大學應在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發揮領導作用。
報告建議,高等教育機構首先要在科學與社會之間搭建一個穩固的橋梁,進行負責任的研究與創新。其次,适時将知識轉化為創新,并推動高等教育機構更具創業精神和跨學科性,以應對未來挑戰。再其次,加強研究和創新分享與合作,并促進相關領域向世界開放。最後,更新學界評估标準。傳統評估指标側重于出版物數量、影響因子和全球排名,但決不可以此取代專家判斷和定性評估,同時還應關注科研操守、創造力和對經濟社會的貢獻等。
構建更包容和可獲取的大學
随着數字技術的應用,高等教育範式正在發生變化,教育法甚至大學的培養模式也在被重塑。具體而言,在線教育如慕課等通過信息技術創新改變了傳統高等教育模式,數字化則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挑戰。歐洲大學協會曾提出“沒有圍牆的大學”,而今天日益常見的“虛拟校園”讓“大學”這一概念更為模糊,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這種趨勢。報告認為,數字技術隻有置于學習和教育管理數字生态系統框架,才能發揮作用。歐盟于2020年推出《數字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7》,其目标正是開發出一個高性能的數字教育生态系統。
報告提出,數字技術應作為一種媒介,并由此引出三個問題:一是如何通過數字技術降低教育成本并惠及更多受益者;二是如何通過數字技術推動高等教育更具靈活性并滿足學生的差異化和個性化需求;三是如何通過數字技術構建世界最佳學習模式。報告還表示,在線與面對面學習模式應相輔相成。盡管在線學習模式有明顯優勢,但面對面學習仍然有增值空間,因為學生能夠從這種社會交往中受益。報告還顯示,人工智能與數字人文主義已成為世界争論的焦點,但應找到契合點,将人和人的生命放在科技發展的中心。最後,報告建議将數字公民教育作為一種權利和優先事項。
通過重塑大學實現可持續的未來
報告表示,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框架内,可持續發展教育制定了一個更細緻的教育框架,為教育的每一階段明确了特征和使命。其中,高等教育為青年未來職業發展和成為合格公民搭建橋梁,因此對可持續發展有巨大的變革作用。國際大學協會研究發現,可持續發展對高等教育機構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要求變革高等教育教學與研究功能;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機構通過聯系當地社會與國際社會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
高等教育要想推動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并整體變革高等教育機構。報告建議,一是确立聯系或協同思想,包括與環境和各方人士聯系、與不同領域知識聯系以及與高等教育機構内外聯系等;二是變革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例如使用批判性思維、勇于參與、自我約束并積極采取行動等。同時,不僅要從環境視角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還要重視社會情感方面的教育。
為實現共同目标加強國際合作
報告強調,全球挑戰隻能通過全球方案解決。氣候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世界經濟社會變革等,造成了世界範圍内不平等的加劇,我們呼喚一種協調性、決定性和全球性的幹預。對此,高等教育機構不能視而不見,因為這些挑戰既損害未來人類的利益,也對當代人造成影響。應對這些全球挑戰,須注意高等教育機構的雙重身份——它們既深深紮根于當地社會,又與更廣闊的國際社會融為一體,具有地區和國際雙重影響,這就要求高等教育機構與其他機構緊密合作。為此,關注高等教育機構的國際化政策與實踐極為重要。
高等教育機構的國際化是一個持續創新的行動,相關國際化政策與實踐可以成為内部變革的催化劑,但不能與所屬機構割裂開來。譬如,它們可以成為教育變革實驗室,但不能違背機構的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同時,高等教育機構具有獨特的文化和社會特征,而尊重并維護其身份與獨特性,是所有形式的高等教育機構合作的必要基礎。為此,高等教育機構的國際化程度須在競争與合作、差異與融入以及獨特性與同質性之間找到平衡,以更好地服務核心理念和使命。當然,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戰略還應将機構靈活性、開放性與加強透明性的承諾及創新的魄力結合起來。
建立堅韌、創新和有社會責任感的機構
全球高等教育機構正處于關鍵轉折點,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使高等教育機構治理成為核心議題之一。關于高等教育機構治理,學術界尚無統一定義,但存在一些共同的因素,包括決策、選舉、自治權、利益相關方、高等教育機構互動、開放性和經費等。西方學者鮑德裡奇曾在1971年将大學治理模式歸納為官僚、學術組織、政治三種模式,學者布雷奇和科根則于2007年提出高等教育機構已成為利益相關者組織。報告認為,世界已經進入網絡知識社會,應該推動高等教育治理模式更具開放性、合作性及靈活性。
報告表示,鑒于當前複雜形勢,沒必要采用一種标準化治理模式,但須認真學習成功治理模式的四個因素,包括尊重機構文化、确保學術團體參與相關決策過程、适當推動與其他大學的競争與合作以及加大當地社會對大學事務的參與力度等。報告還提出,高等教育機構應提升相關人員專業背景,如新聘用專家應具有新興學科背景等。同時,教學人員和研究人員的界限日益模糊,應推動高等教育機構打破壁壘,吸引更多具有開放性、合作性、靈活性和創新性的複合型人才。此外,還應重視青年和女性人才,不斷加強管理人員培訓和領導力建設。
文章轉自: 中國教育報2022年9月1日第9版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