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是一種理念,強調的是通過師生共同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使課堂上所有層次學習者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相關學習事件中。作為“金課”主體的學習者是否能夠有效參與不斷發展、演化的學習過程是“金課”設計時首先考慮的問題。學習者有效參與是通過課堂學習事件而發生,以設計學生可參與的活動為載體,以是否可調動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以是否能引起他們在交流和碰撞中産生新思想、在行為上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為評價标準。“金課”學習活動設計的質與量關系着學習者參與的廣度、深度與頻率,也關系着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因此,以學習者有效參與為主體性的原則,嚴謹設計“金課”學習活動是打造“金課”的必由之路。
學習者有效參與須全員高層次參與。希姆勒根據學習活動所指向的認知水平以及班級參與人數這兩個維度,可将學習活動分為四種層次:第一象限低認知、低參與度;第二象限低參與、高認知度;第三象限高參與、低認知度;第四象限高認知、高參與度。因此,有效參與設計須把握兩個原則:一是促進學習者高層次思考;二是調動全員參與。
首先,高層次思考才可保證學習者參與的有效性。“金課”設計須以個性化和互動性為互補,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習者解決複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但需強調的是,高層次思考固然有其優勢,但教學設計隻包含高層次思考會使學習者長期處于高水平認知緊張階段,導緻疲憊、厭倦,甚至放棄學習。因此,教學設計應交叉設置多認知思考水平的學習活動,但以高層次認知思考水平活動為主,一是滿足不同難度水平的學習目标,二是可以有效保證學習者投入認知性學習。其次,全員參與作為最快速、最簡潔、最有效的方法,是“金課”設計不可或缺的工具。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穿插采用不同形式全員參與活動,既豐富學生課堂體驗,又最大程度促進學生态度、情感、價值觀和綜合能力等方面的協調發展。
學習者有效參與須激活學習動機。學習者是否有效參與課程而進行知識建構,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否得到激活并保持。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學習動機激發并維持着學習者付出努力,使其積極參與學習材料的認知加工過程,從而理解需要學習的材料、達成學習目标。“金課”要有效激發學習者的内外部學習動機。首先,要使學習内容本身具有激勵作用,提高學習者的内部學習動機;其次,不能忽視學習的外部動機,須采取措施來激發學習者付出艱苦的努力去學習複雜的内容。事實上,所有學習者,或内或外、或強或弱,都是有學習動機的。教學設計的任務并不是增強其學習動機本身,而是發現(培養)、激活并保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使學習者從事有利于學習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