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年起,該校已經接待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800多家大學的2500多次訪問,校長米勒(Miller)教授也獲得了美國工程院最高的工程教育獎(Gordon Prize)。一所創立才20年,每年才80多位學生,沒有研究生的學校(在國内隻能算二本學校)是如何取得如此了不起的成就的?概括起來其成功的秘訣如下:
其一,從人到人(starts with people and ends with people)的課程理念。歐林課程是基于這樣一個理念:工程教育從人開始:理解我們為誰設計,他們的價值,以及在哪裡存在創造價值的機會;工程教育又以人為依歸:欣賞我們工作的社會,在世界上做出積極的改變。在歐林,學生學習如何預見積極的變化,以及如何實現這種變化。也就是要先學會理解人的需求,價值觀和痛點/機會,以及工程的社會作用。學會構思能改變人類的工程創新,并且讓其服務于人類。傳統工科教育面窄,學生隻會回答問題而不會找問題,更不會把問題解決方案從實驗室走出來,進入現實世界——歐林的課程體系克服了這些問題。
其二,機制創新。由美國企業家創辦的歐林基金會從1945年起資助了美國58所大學的78個基建項目。後來基金會發現,許多大學在大樓修好後,之前申請計劃所說的教育改革項目基本沒有實現,對于一所大學,硬件建設不容易,軟件建設更難。經過調研,基金會發現全面深刻的工程教育改革确實很難在已有大學的工學院裡甚至是沒有工學院的大學裡進行。基金會最後決定頃其所有創辦一所小規模的工學院,作為工程教育改革的實驗室,為工程教育改革闖出一條路來。
1997年,學校完成注冊。1999年,對傳統工程教育頗感無奈的愛荷華大學(Iowa)大學工學院院長米勒(Rick Miller)擔任創校校長。随後,一批來自名校、理念相同的教授,以及對傳統工程教育不滿的企業高管相繼加盟成為創校團隊成員。經過大半年的走訪調研和深刻讨論,歐林的創業者們重新定義了工程, 認為工程包含知識,卻不是知識體,而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疊代變化的過程(Engineering is a process. It’s a process of iterative change)。
其三,思維創新。基于對工程的重新界定,他們認為工程師是“想前人不敢想、且能排除萬難去實現之的工程人才”(Envisioning what has never been, and doing whatever it takes to make it happen)。一個工程師必須具備五種思維:
(1) Collaborative mindset(團隊合作思維);
(2) Entrepreneurial mindset(創業者思維);
(3) Interdisciplinary mindset(跨學科思維);
(4) Global mindset(全球思維);
(5) Ethical mindset(倫理道德思維)
為實現上述目标,學校必須考慮三個問題:Whom we teach (什麼樣的學生)? What we teach(教什麼)? How we teach(如何教)?
利用設計思維方法,學校于2001年,招募了30位高中畢業生作為學生合夥人(Student Partner),用一年的時間去檢驗新的課程體系和學習方法。經過不斷的疊代,最後初步形成了歐林獨特的課程模式(The Olin Way):即①數學與科學課程(Math and Science courses);②工程核心課程(Engineering Core);③專業課程(Major-specific courses);④藝術、人文、社科與創業課程(Arts,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and Entrepreneurship, HAS)。
學生每學期選修4門課,最低120學分畢業。考慮到學生畢業後在團隊項目裡的定位,學生可選擇常見的電機與計算機工程(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ECE),機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 ME),或者工程+某個專注領域 (concentration) , 比如工程+生物工程,工程+機器人,工程+計算,工程+設計,工程+創業等。學生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自己的專業,比如工程+物理,工程+音樂等,隻要能滿足一定的寬度、深度和連貫性要求即可。
綜上所述,歐林工學院從創建美國國家工程教育改革“實驗室”的特殊使命出發,重新定義工程和工程師;歐林以課程教學改革為“抓手”,實現創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目标。通過對“歐林三角”課程模型、課程特點、教學方式以及學生錄取和教師評價機制的分析,可以看出歐林是公認的全球工程教育領袖,是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的典範。歐林工學院高等工程教育發展過程中,将工程教育理論知識學習與工程實踐項目相結合,“學與做”貫穿四年,這種獨具特色的“做中學”教育方式地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它推動認識的發展,并檢驗認識正确與否,在認識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歐林工學院從創辦至今,各項舉措都取得了顯著成效,正是由于歐林工學院另辟蹊徑的教育舉措才使得其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得以順利實現,各工科院校紛紛借鑒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