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 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

本科生教育
    教學研究
當前位置: 首頁 >> 本科生教育 >> 教學研究 >> 正文
    國際視野下我國工程教育轉型的發展路徑與思考——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顧佩華教授訪談錄
    2024年01月11日 11:23

【佳作采撷】國際視野下我國工程教育轉型的發展路徑與思考——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顧佩華教授訪談錄

作者顧佩華


圖片

顧佩華,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天津大學浙江國際創新設計與智造研究院院長、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自教育部于2017年正式啟動“新工科”建設後,先後形成了“複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等指導性文件,推動了工科優勢高校和大批普通高校參與踐行“新工科”建設。在一系列的新工科改革行動中,許多高校都湧現了面向新業态的工科專業設置、工科人才培養方案和産教融合模式,為我國工程教育轉型發展提供了新模版。“新工科”建設迄今已實施7年,顧佩華教授全程參與了新工科建設工作,負責了“新工科天大方案”設計和多學院、多學科培養平台的試點實施工作,并多次在研讨會上對新工科建設提出獨到見解,所著《新工科與新範式:概念、框架和實施路徑》《新工科建設發展與深化的思考》《新工科與新範式:實踐探索和思考》等文成為工程教育領域關于新工科主題研讨的重要文獻。本刊圍繞當前世界範圍内工程教育轉型發展與我國工程教育近年來的探索實踐及路徑,結合對新工科建設的思考與未來發展等問題,專題訪談了顧佩華教授。

01
國際範圍内工程教育的轉型發展




問:請從國際範圍内工程教育的轉型發展、工程師的全鍊條培養等方面談一談工程教育面臨的挑戰,以及我國的工程教育轉型(以新工科為例)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我從1985年開始到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攻讀博士學位,當時我們國家與北美的工程教育在硬件條件和培養體系方面有較明顯差距。1999年我擔任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機械與制造工程系主任,面對企業很難找到滿足需要的工程師和工科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參與發起成立CDEN(Canadian Design Engineering Network),推動加拿大工程教育改革,改革旨在提高工科畢業生的設計與工程創新能力。2005年我回國在汕頭大學推動CDIO工程教育改革,與2004年麻省理工學院(MIT)領導的國際CDIO工程教育改革幾乎同步。從近十多年全球高等教育的新發展來看,2010年教育部啟動卓越工程師計劃,改革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推動校企合作,顯示了與世界賽跑的決心。201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2025計劃”啟動,全面改變大學的辦學模式,是一個具有颠覆性的創新嘗試。美國2017年開始的MIT新工科教育轉型計劃(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NEET)的目的是重構本科教育。同一時期,2016年我國大陸成為《華盛頓協議》正式成員,在2016—2017年之間提出開展新工科建設,開啟了我國高校面向未來、面向産業的工程教育變革與創新。與國際上多所大學創新工程教育計劃比較分析後可以發現,與我們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目的相似,近年來全球範圍内的工程教育變革方案都是要培養新工業革命時代産業需要的工程技術人才。
從工程教育的挑戰來看,2018年3月MIT委托的《全球一流工程教育發展現狀》(The Global State of the Art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報告指出,美國工程教育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基于學科、院系的工程教育是妨礙教學創新和實現卓越工程教育的障礙;教師評價和考核系統對教學貢獻激勵不夠,導緻教師對學生工程能力培養投入不足,對本科教育改革參與和投入精力有限;公立大學經費有限,政府對大學教育質量和招生數量的期待卻越來越高;專業認證特别是EC2000産出導向的認證标準實施以來,對提高美國工程教育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就我個人觀察,國内的問題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現行大學管理體制很難實現跨學科培養,跨學院自由選課也很難實現;現在的培養體系導緻學生知識面窄,很多學校給學生提供工程動手實踐的機會還偏少,學生過度關注分數和保研等;指标導向的教師考核使得教師缺乏參與教育改革的動力,影響了教師育人的積極性;産學合作缺少制度保障;如何将國家和學校關注的先進理念轉化為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的機制值得進一步探索。由此可知中國和國際工程教育發展面臨相似的挑戰:全球科技和産業快速發展,在很多技術領域,企業走在了大學前面,教師知識的更新和工程創新能力提高需要體制機制的保障,産業需要掌握新技術和新知識的工程創新人才,以适應未來科技産業發展;世界各國大學傳統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課程内容、教學方法等更新和修訂周期,與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新知識産生不适應、不協調,高等工程教育需要進行深刻變革和全面創新,培養産業發展需要的工程創新人才。從世界工程教育新發展和面臨挑戰這兩個維度進行分析,可以大體上判斷出:我國與世界先進工程教育基本處在同一新發展起點上,當前是我國建設工程教育強國的曆史契機。
歐洲在工程創新方面的成績突出,工程教育起源于歐洲,最早是在法國、德國、英國,後來才是美國,但美國工程教育無論從體量還是水平上來看都值得我們重視,美國的工程教育是我們國家建設工程教育強國的重要參考。比較中美兩國,很多方面我們都有比較優勢,但仍有一些方面需要努力。20世紀60年代美國工程教育的工程實踐與工程科學達到較好的平衡,随着工程實踐教師的退休,原先的教師逐漸被工程科學的教師所代替,美國工程教育形成了工程科學導向的課程體系和教師隊伍,也出現了工科不“工”現象。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工業界對美國大學缺乏工程師能力培養表現了極大的關切和擔心,開始積極推動員工教育,對工程師的培養進行改革和創新。波音公司提出了10條理想工程師的特征,到今天仍然是衡量工程師質量的重要指标。美國政府通過行政任命和政府部門的工作,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項目,推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美國工程院、具有引領意識的大學或院領導都積極推動工程教育改革與創新。1984年裡根任命MIT機械系Nam P. Suh教授負責建設美國科學基金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的工程部,要求NSF工程部保障美國進入21世紀後仍能長期占據全球工程領導地位。美國工程研究中心(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ERC)設有本科教育計劃,職業生涯獎(CAREER award)的申請要求有研究計劃和教學計劃,這些措施保證優秀工科教師培養更多優秀的工科畢業生。與美國相比,中國具有明顯體制機制優勢,可以大範圍推動工程教育深刻改革和全面創新,中美工程教育競争内容與特點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中美工程教育競争内容與特點比較

圖片

問:關于工程教育模式創新方面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先進案例,請您具體談一談。
歐林工學院(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的建設背景是20世紀80、90年代,由于受到日本與德國先進制造業水平的影響,當時美國社會有悲觀情緒,認為先進和高質量産品和技術被日本和德國主導,而中低端産品市場由中國産品所占領,美國的制造業沒有國際競争力,工程教育人才培養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工程科學主導的工程教育需要回歸工程,呼籲工程教育進行深刻變革,歐林基金會希望将僅有的5億美元,捐給一所美國高校,推動工程教育改革。由于已有的美國大學學術和教育體系很難做出重大改變,最後歐林基金會決定建立歐林工學院,使之成為探索工程教育改革的實驗田。就是這樣一所隻有40名左右教師、350多名本科生的學院,全面改革和創新了工程教育,建校20多年,先後接待了三千多名到訪者,對推動美國和世界工程教育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除了歐林工學院外,我國和很多國家都有好的案例值得我們學習,如美國著名的MIT、斯坦福大學等的工程教育水平和質量一直很高,我國多所高水平大學的人才培養能力也很強,值得廣泛交流和互相借鑒,切實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支持産業的創新發展。
02
工程教育轉型中的
大學管理與高等教育内涵建設




問:工程教育轉型涉及到大學管理和人才培養理念等很多問題,這與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有着密切關系,請您談一談這其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通過新辦大學、擴招、大學合并等舉措,中國成為世界高等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高等教育從大衆化向普及化發展;“985”“211”“雙一流”建設的持續投入,科研經費大幅度增長,中國研究型大學特别是“985”大學的科研能力和水平、SCI論文數量、ESI排名、大學排名等快速進步;對照辦學規模的快速發展,教育質量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企業特别是高科技企業存在用工荒,同時有些領域的畢業生就業質量仍然有待提升;SCI/ESI論文數量和質量、高校的科研能力迅速提高,但是科技創新驅動的工業創新發展仍需更多努力;發揮體制優勢,高等教育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如何繼續發揮體制優勢,提高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實現内涵式發展,是新時代重要的命題;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推動高等教育的内涵式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現高等教育的内涵式發展,當前的“雙一流”建設和地方政府提出的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應該理解為大力推進和實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發展;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是相對于外延式發展提出的,是以“質量提升、結構優化、效益提高”等為主要特征的發展方式;對一所大學而言,内涵式發展可以理解為,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優秀大學文化建設,通過塑造核心價值觀、建立先進辦學理念、凝練辦學特色、優化内部結構、建立制度體系、持續提高辦學質量、培育優秀文化等,激活學校内在動力,實現提高教育質量、科技創新水平、辦學效益等辦學目标。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思考關于新工科教育的内涵,自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設以來,讨論不斷深化,新工科教育的内涵是面向未來科技和産業變革的新工程教育變革與創新;探索建立新時代工程教育的新模式和新範式;以新理念、新模式、新課程體系、新的教與學方法、課程内容、質量标準和新要求等建設新工科專業和創新現有工科專業,持續改進和持續創新工程教育;深化改革學校工程教育學術體制機制,保障人才培養持續支持企業發展需要;面向未來、面向産業、面向人類可持續發展,培養社會和産業需要的未來創新型卓越工程師、項目和産業産品經理人、工程管理專家、企業家、工程科學家和領軍者,等等。新工科要有變革和創新,就是要用新的模式、新的要求來培養新時代需要的人才。面向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大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和未來人工通用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以及其他科技發展與應用,企業發展模式與工科人才需求都會持續産生變化,面對這樣的不确定性,未來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目标,除滿足工程教育認證畢業要求的知識、能力、素質外,還應具備更多元的素養和卓越工程能力,畢業生要具有主動适應未來科技發展和個人職業生涯變化的能力和自覺性(如圖1所示)。

圖片

圖1 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目标
問:新工科概念發轫至今,在工程教育轉型的理念、改革舉措等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和實踐啟示?

新工科的建設,要走高校内涵建設的路徑,至少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服務國家發展、以人為本、追求卓越、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辦學理念。堅持服務國家和地方的發展,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集全校和各方智慧,确定學校的使命、願景、辦學目标、階段性戰略發展規劃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本,追求卓越,凝聚全校的共識,形成合力,實現辦學目标;二是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建立人才培養體系,持續提高科研和學術水平。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工程能力和教學能力,建立先進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教育理念,持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科研和創新能力,提高辦學水平和效益;三是注重學校文化建設。大學精神文化建設是學校内涵建設的核心内容之一;優秀大學文化體現在師生的理想和追求、道德規範、校園氛圍、校風、教風、學風等方面;隻有大學堅持和追求真理,才能使社會相信真理;四是提高大學管理水平,激發内部原動力。學校發展要依靠内生動力、内部潛力、内部創造力等的組織和優化;提高教育資源整合力、組織執行力、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

而,學生如何發現内涵建設的好學校過各種大學排名?我們通過對比分析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與美國國内大學排名,發現以下區别(如表2所示),這些大學都是私立大學,事實上還有很多優秀的、有特色的大學在這兩項排名上沒能得到一緻的結果。這些優秀大學都經過較長時間内涵建設而成,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大學文化、辦學水平,都是經曆了相當長的曆史積澱而形成的,而不是刻意按照排名指标打造而成的。

表2 大學排名指标分析與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關系
——以美國為例


圖片

因此,指标導向的管理與着眼于高等教育内涵建設的精神不相符(如表3所示),尤其在科研學術方面,指标化的評價很難體現學科之間的差别,一定要尊重研究領域的特點,主要評價科研成果的影響和貢獻;重要的技術發明和創新也不一定要有英文文章的發表,如德國和日本是制造強國,雖然他們的教授發表SCI/ESI的文章數量有限,但是工程實踐和科技創新水平高。盡管實踐表明行政主導的指标導向的管理效率高、發展快、見效快,但指标導向管理的短期效益是否與大學以人為本的公平、公正和追求真理等價值觀相符合?是否與教育和科研的質量、發展規律以及追求卓越的學術精神相一緻?是否與優秀大學文化建設和耐心沉澱相協調?是否與建設真正意義上的一流大學相符合?這些問題仍值得進一步思考。
表3 指标導向的管理與内涵建設分析

圖片

一流大學建設要以實際行動推進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與水平,真正實現以學生發展和培養為中心工作,需要從體制機制上鼓勵校内學院、學科、專業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在工程教育轉型的過程中,改革教師評價标準的目的是要求教師群體肩負起育人的責任,而完成這些任務則需要學校和學院的主要管理者來改變大學指标導向的管理方式。指标導向的管理對大學和學科排名起到了促進作用,學校将指标分到學院,學院再分給系/學科,學科再分到研究所或教師個人。教師關注各自指标的完成,對大學優秀文化建設、核心價值觀塑造、院系發展、人才發展,特别是學生工程能力培養等關心不夠。完成了指标,學校可能也達不到一流大學建設目标。真正的一流大學不是按照指标建設的,但是一流大學的各類指标水平都很好,這是真正的一流大學應有的特質。建立工程教育新體制機制,特别需要改革教師聘任、考核、晉升的評價體系,弱化評價指标,實施教學、科研、服務綜合貢獻評價。鼓勵教師參加國家和地方工程科技攻關,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培養學生解決高難度複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同時,提高教師自身的工程能力。
新工科教育不是指要辦新專業。從工程教育發展的曆史看,最早隻有工程專業(Engineering),後來出現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到現在光電子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我們一直在根據産業發展需求辦新專業。一百年前的機械工程,現在仍叫機械工程,内容卻已改變,因為我們的企業、産業的基礎變了,今天數字化技術對人類的影響要超過100多年前的電氣化。新工科應對新的變革,要培養學生面向世界,面向産業,面向未來。學生要有專業能力,人品也很重要,因為在技術可以做很多事的時候,更體現出倫理标準的重要性。學生的适應能力也很重要,在智能時代,随着産業快速發展與變革,企業對人才需求也會持續變化,未來工程技術人員的工作環境也要變化,需要更強的适應能力。此外終身學習的能力、毅力和主動性也很重要,學生一定要自覺學習,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動力和毅力。新工科的改革從課程改革開始,要求學生有很好的知識基礎,要用新的理念,創造新的模式,新的培養體系,新的教學内容,新的學習和教育方法,要有新的标準,新的質量要求。
簡而言之,我們要持續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來應對産業、企業将來的變化。科技發展會催生新産業和新企業,也會颠覆沒有與時俱進的傳統企業,如華為、比亞迪、騰訊、百度等企業就是科技推動快速發展起來的。傳統産業也采用新技術,沃爾瑪在準備進入自己的元宇宙時代。1997年,在韓國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時任韓國國務院副總理兼教育部部長提出科技發展越來越快,颠覆了很多傳統的産業、企業,也催生了很多新的企業,這迫使大學要貼近企業,培養企業需要的人,要進行教育範式轉變,這也離不開高校内涵建設的支撐與助力。韓國是世界上最具有創新力的國家之一,這與他們重視人才培養有關。
03
新工科“天大方案”的實施與反思



問:您親自參與了新工科“天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給其他院校的同行?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學召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啟動會,我們認為這是“天大方案”1.0;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在天津大學召開。天津大學最早發布新工科建設方案,提出以新工科教育實現本科卓越工程師培養,推動世界一流工程教育發展,以實際行動實現對中國工程教育的引領,為建設工程教育強國作出貢獻。根據卓越工程教育本科培養标準構建卓越工程教育,包括核心理念、多學科跨學科的培養平台、課程和培養體系建設路徑、整體融合和結果導向的課程建設、全面質量保障體系、書院—導師制全人教育和全面培養等。其核心内涵包括品格塑造:以立德樹人統領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課程、項目、課外活動和社會服務等方式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倫理道德和核心價值觀;新文理教育:中國特色的新文理教育培養學生終身能力,如想象力、科學精神、科學态度、思維和思辨、分析和判斷、倫理推斷、溝通、寫作、團隊合作、創業、管理、領導和終身學習等方面的能力,以适應未來職業發展和要求;多學科工程教育:培養學生寬厚的自然科學、數學和工程科學基礎,嚴謹的工程态度,多學科和跨學科分析和決策能力、設計和建造能力、提出和解決複雜工程問題能力、工程創造和創新能力;個性化專業培養:以卓越目标和學生職業目标發展為導向提供最新專業知識、能力、職業素養,鼓勵畢業生團隊自主研發技術或産品開展技術創業。

天大方案”設計的課程體系是一個整體,是以課程項目、課程群項目、本科研究項目、多學科大團隊科技挑戰項目、畢業項目5種項目為節點,建設柔性連接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優化學生4年的培養和成長路徑。在多學科和跨學科培養平台上,實現教—研—學融合、校企融合協同育人、多學科交叉融合、國内—國際合作,全校的創客空間、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科研和教學平台等有組織和有計劃地對本科生開放,将5種項目有機結合,支持學生團隊在畢業時産出技術或産品,鼓勵研究型大學畢業生技術創業。為支持畢業學生創業,建設校内和協助建設校外科技孵化器和加速器。同時參考了斯坦福大學、MIT、以色列理工學院的創新創業實踐,鼓勵和協助畢業生科技創業,希望未來能夠在天津大學周圍建成科技創新公司群。例如,“天大方案”中關于未來智能機器與系統平台的建設,對标了MIT的“新機器”主題。通過集成機械、精密儀器、自動化、微電子、計算機等學院的十幾個專業的課程體系整合為多學科培養平台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平台選修課,支持學生跨學院、跨專業選課,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培養。2021年開始實施的畢業項目就是為了學生團隊畢業時能夠實現技術創業,這是研究型大學支持地方創新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

關于新工科改革的反思,我們認為任何教育改革,都應該使每個相關學生受益。未來智能機器與系統平台在2019級新生中試點實施後,應該能夠使相關專業二年級、三年級和四年級學生參與和受益。由于種種原因,受益面沒能擴大到更多的學生。校領導要求實體建設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中心,新工科教育不能隻在試點班,要逐漸實現對全校學生培養的全覆蓋,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中心正在推進落實校領導的要求。
問:您曾經判斷“後疫情時代我國的新基建、新産業、新科技、新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創新工程科技人才,勢必對工程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為新工科再深化、再拓展指明新方向,也是新工科再突破和再出發的新起點”,請您談一談當前“智能湧現”背景下,對于我國新工科建設發展的新思考
李培根院士2023年6月發文,闡述了人類社會發展正面臨拐點,呼籲“科學家、工程師、政治家、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由于真正面對拐點的是未來的精英們,如何培養應對拐點到來的人才,這就需要教育率先做好轉型變改的準備。”李院士分析了多年前“VUCA”概念在新時期的意義,特别是科技帶來的各種不确定性,專業和學科邊界等方面的模糊性,希望各個專業的教師“透視VUCA,全面審視當前專業教育中存在的、嚴重滞後科學與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問題”,在數字空間改造工程專業。
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展示了GAI技術的潛力,雖然還不能比較準确預測G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可以想象影響将是廣泛和深刻的,人類需要盡快做好準備。就工程教育而言,GAI發展包括細分領域GPT的不斷出現,将會改變未來的企業及其用人要求,也會改變教師的工作和學生的學習,将對工程教育産生重要影響。智能機器與系統如智能制造技術逐漸取代重複性簡單技能型工作,主要是藍領性工作。研究表明,具有一定技術含量和需要高等教育才能适應的工作,如軟件編程、區塊鍊工程、數據分析、量化金融分析、會計和納稅工作、以寫作為主的助手性工作、公共關系等工作,都會在不同程度受到GAI工具的影響。智能時代社會和産業發展,導緻對人才需求的改變,高等工程教育必須為這些改變的到來做好準備。
OpenAI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研究了OpenAI最新一代語言處理模型GPT-4對美國勞動力的影響。他們發現,GPT-4可能對技術工作和需要接受過高等教育、年薪達到8萬美元的白領階層産生影響,而對簡單重複性藍領工作影響相對小。
對于教育本身的影響最直接的是對學生考核的影響,比爾•蓋茨親身體驗ChatGPT,讓其回答AP Biology的考試題目(60個選擇題和6個開放題目),60個選擇題答對了59個,6個開放式(open-ended)題目回答得很好,成績達到A或A+,




說明GAI能夠通過考試。澳大利亞7所大學的多學科聯合研究表明,ChatGPT的應用在驗證考核真實性和檢測剽竊方面存在一定挑戰。跨學校和學科研究探索用ChatGPT 對10個課程的考核分析發現,目前的考核對ChatGPT不構成挑戰,需要更改規則。因為隻需對輸入提示進行很少的修改,ChatGPT 就可以通過考核。随着未來版本在更大的數據集上進行訓練,ChatGPT的回答将會變得更好。因此,世界工程教育将迎來新一輪的變革與轉型,中國工程教育應該在這輪變革和轉型過程中實現工程教育強國建設。
問:面向未來,在工程師自主培養方面如何進一步發揮我國工科優勢高校的作用?應該如何探索我國工程教育創新模式,以應對國際工程教育改革趨勢、實現科技強國目标?
如何深化新工科教育,迎接新一輪工程教育的轉型和變革,适應智能時代對工程教育新要求,需要世界各國工程教育的探索和實踐,這也是我國工程教育發展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科技推動社會進步,在一所大學内,人才實際上包括了人才培養和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是人才培養,而人才培養也包括教師的培養,教師也是人才,負責教育和科研。以國家重大需求項目為聚焦點,組織好多學科教師和學生團隊,持續攻關合作,完成重要的科技計劃和項目,解決國家科技發展的問題。嚴格的教師考核系統需要有很好的支持體系,才能使得教師這個人才群體得到很好的發展。讓每位教師都能得到發展,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支撐。

人才自主培養當中涉及到教材,能夠形成教材的内容是相對穩定的、基礎的、專業基礎的,對于專業課,如果過分強調教材,就難以及時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這使得研究與課堂教學間存在脫節,而作為輔助教材的學術文章、報告、課件、講義等能夠把新東西及時帶到課堂上來,授課的材料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對于普通學校來說,為了保障教學質量,教材很重要;一流大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礎課程也可以依照教材,但專業課程一定要利用最新的成果,學習最新的内容。

我們國家要自主培養優秀的工程師,這其中要發揮工科優勢高校的作用,提高整體工程教育的水平,工科優勢高校一定要依靠多年以來社會和國家的支持,學校自身的努力,承擔起帶頭的責任,帶動整個工程教育發展。工科優勢高校要在人才培養、教材編寫、教師的培育上利用國家機關在體制機制上的作用。

社會、産業、工業在變化,要緊密結合産業的發展。讓大量有工程實踐經驗的人才進入大學,改變工科教師隊伍的組成,改變教學生态,提高工程能力的培養水平。當今時代的工程教育要做深刻的變革,要了解企業需要,本着實事求是的态度做廣泛的調研,我們要做全面的改變,培養未來能夠支撐中國的企業和工業,參與全世界競争,教育強國才可能成為人才強國、工業強國、科技強國,目标還是要把人才培養好。

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